English

文坛资讯

2001-01-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上海中学生青睐文学经典冷落当代作品

据《文汇报》记者张立行报道,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依然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品种,其数量大大超过当代文学作品。这是昨天结束的“好书伴我成长”上海市青少年读书演讲大赛上传来的信息。

由上海市少儿图书馆举办的这次读书演讲大赛共有15多万中学生参加。大部分学生参加比赛的征文是围绕着中外经典名著展开的。如《安徒生童话》、《老人与海》、《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是被参赛者引用率最多的经典名著。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当代文学作品或者文学以外领域的书籍参赛者关注的却不多。担任大赛评委的专家认为,经典名著确实有着超越时间、空间的魅力,对中学生的成长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当代文学作品和其他领域的书籍受到中学生的冷落,也反映了中学生的阅读面还不够宽。

北京大学生外语流利中文笨拙

据《北京青年报》邓兴军报道,“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外企梦竟栽到汉语上。”北京某著名大学的小林懊恼地说。据了解,在日前举办的各种招聘会中,屡屡有学生虽然说得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却因中文能力不佳被外企拒之门外。

在今年的招聘会中记者了解到,麦肯锡咨询公司等许多知名外资企业都开始了中文面试,不再把外语的流畅作为唯一招聘条件。“我们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对自己的母语都不热爱的人至少可以说明他综合素质不高。”一家著名外资企业人力部经理说,“另外,外资企业在中国招聘的员工主要负责中国市场业务的开拓,这就首先要求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中文书面与口头交流能力。”记者在参加的多家外资企业会谈中看到,这些外资企业的总经理每到一处总是竭力用中文与客户交流。

某大学中文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说,目前大学教育中有英语等级考试,听说以后从小学就有了,大学还规定英语不过四级不授予学位证书,加上一些大学生以为只要外语好,就能找到工作环境好和薪金高的单位,社会上各种外语班总是很火热,家长也都把外语的投资作为家庭教育投资的重点项目。对中文总以为从小就学,天天都说,还能有什么问题。但事实上,在应聘考试中,大学生写的字不仅歪歪扭扭,而且在一篇千字文中错别字就有十多个,跟同学一块去爬山写成“趴山”,软件升级写成“生级”,晋祠三绝的宋柏唐槐读成“宋伯唐鬼”等,甚至还闹出许多汉字不会写,只好用英文代替的尴尬局面。

金庸直言厌恶四种文风

《羊城晚报》消息,香港文坛巨匠金庸日前在一公开场合直言不讳地表示对四种文风极为厌恶。

金庸首先对八股化的文风予以批评,认为有的文章一上来就骂人,这是最差的文章。其次是欧化的文章——用中文写的外国文章,其文化、语气、结构、思想都是外国的,他说这种文章看上去令人讨厌。第三种不喜欢的文章是作者自己不懂的问题,就拿一些古里古怪的名词搬来搬去。第四种很讨厌的文章就是,一上来就嘻嘻哈哈讲笑话,油腔滑调的文章。

金庸认为,文学最重要的是真实、真诚,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作假。

姜文阿城推出“好说歹说”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余韶文报道,上个世纪最负盛名的中国纯文学杂志《收获》新世纪伊始又有大动作:推出全新对话栏目“好说歹说”。领衔率先出场的是著名电影导演、演员姜文和著名作家阿城。“好说歹说”栏目关注的不仅仅是纯文学的话题,而是在大文化背景下的全景式观照。将于3月15日出版的第二期《收获》则为读者准备了一南一北两位思想型作家史铁生和陈村的对话。

邱华栋《正午的供词》走上银幕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新闻不断的巨星影业公司董事长邓建国近日在北京正式向众媒体宣布:巨星公司今年4月份将在北京开拍以邱华栋小说《正午的供词》为蓝本的电影,并通过几大网站面向全国征选几位男女主角。

该片作为国内首部反映影视圈生活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曾经获得过奥斯卡外语片奖等多项国际大奖的中国电影导演的成长和情感历程。

《一只绣花鞋》被指侵权

据《羊城晚报》报道,重庆市外贸局原局长、小说和电影剧本《一双绣花鞋》的作者况浩文最近向新闻界透露,目前正在热销的“手抄本小说”、某通讯社高级记者张宝瑞编著的《一只绣花鞋》侵犯了他的著作权。

1958年,业余作者况浩文,根据他在公安战线的亲身工作经历,以那段反特生活为素材,写成中篇《在茫茫的夜色后面》,其中有写绣花鞋的细节。后来小说虽未刊用,但况浩文应珠江电影制片厂的要求把本子改成电影剧本,1979年,《红岩》杂志复刊,当年第一期就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在茫茫的夜色后面》。1980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把《在茫茫的夜色后面》拍成电影,名叫《雾都茫茫》,并在全国上映。

去年10月,长篇小说《一只绣花鞋》在南京书市露面。去年底经媒体的炒作后成为了畅销书,也引起了况浩文的注意。

况浩文说:“一只绣花鞋书中的道具,有关重庆的》反特情节,与《一双绣花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汪国真在序中称电影《雾都茫茫》取材于《一只绣花鞋》,而《雾都茫茫是我根据我的小说创作的剧本。我的作品在1958年就创作完成了,而张宝瑞出生于1952年,难道他6岁就有能力创作长篇小说?”

况浩文认为自己才是“绣花鞋”的始作俑者,对此,他一定要向张宝瑞讨个说法。“在‘文革’中,我因为《一双绣花鞋》而受尽折磨,当我被关进牛棚里时,为什么没有人说这是他的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